
骆小所,教授,中国著名语言学家、修辞学家、教育家,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,博士生导师。兼任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、云南社科联顾问、泰国坎查纳布里皇家大学名誉校长、泰国南邦皇家大学荣誉博士、国家汉办特聘终身专家等职,曾任云南师范大学校长、政协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常委。
在学术研究方面,独撰《艺术语言学》等13部学术专著,主编《现代汉语引论》等18部(套)教材,发表262篇论文,创立艺术语言学科。《艺术语言学》《现代修辞学》被《中国修辞学通史》《20世纪中国修辞学》收录并专章评介。《修辞探究》《现代汉语引论》《艺术语言学》分别获云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、国家优秀教材奖,曾获教育部曾宪梓基金二等奖,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个人。
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,深度参与孔子学院从构想至落地的全过程,被誉为孔子学院创始人之一和“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拓荒者”。2001年率云南师范大学代表团赴泰国,在南邦皇家大学设立泰国首家“中国汉语中心”,为后续孔子学院创建奠定模式与经验。2004年应邀出席教育部、国家汉办“孔子学院建设工作筹备会议”,参与孔子学院及运行模式整体规划,并作《孔子学院创办的紧迫性与必要性》讲话,该会议确定了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的战略构想。2005年推动云南师范大学与泰国清迈大学共建泰国首个孔子学院;推动在越南、缅甸、老挝等国设立孔子学院和汉语中心,形成辐射东南亚的汉语推广网络;推动云南师范大学依托地缘与学科优势,实现从“边疆师院”到“面向东南亚的汉语国际推广重镇”的跨越,先后成为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大学、东南亚汉语师资培训基地、首批赴国外创建孔子学院大学等多个重要基地与院校。
在汉语教学资源建设方面。2021年主持出版《老挝人学汉语》,作为中老铁路开通的重要文化礼品赠予老挝相关单位;2023年5月,出席勐腊东盟汉语教材研发中心成立揭牌仪式。主导研发的教材,填补了东盟国家国别化汉语教材空白,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汉语教学树立本土化范例,打造了边境地区国际中文教育教材编写的“勐腊模式”。针对“全球汉语热”下师资与教材短缺的难题,提出“三管齐下”战略,即编写国别化教材、派遣志愿者与交流教师、共建孔子学院或汉语中心,该建议被国家汉办采纳并上升为国家行动。2007年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“汉语国际教育硕士”专业学位,作为论证专家组核心成员,深度参与培养方案、招生办法、师资标准等顶层设计,开辟了国际中文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新通道。
同时,开创性地将修辞学融入国际中文教育,提出“修辞认知”“语用修辞学”等前沿概念,强调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,推动语言与文化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,为修辞学注入审美与主体性维度,也为国际中文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语探索贡献了智慧,成为中国语言学界极具影响力的标杆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