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13年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以来,与沿线国家“语言互通”成为支撑和贯穿这一宏伟蓝图的必要前提。2015年,教育部印发《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意见》;2018年,教育部吴岩司长指出,要全面推进“新工科、新医科、新农科、新文科”等建设,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、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;同年,越南跃升为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。近年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越是山水相连的社会主义邻邦,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。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,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,中越双方的共同利益更加广泛,这对“越南语+”新文科人才的双向需求日益凸显。
云南师范大学、广西民族大学、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处我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中心城市,越南岘港师范大学处于“海上丝绸之路”沿线中心城市,人文教育交流区位优势突出。虽然各校人才培养目标各具特色,但始终围绕“拓展国际视野,促进经贸往来,推动文明交流互鉴”的核心。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,包括课程观、目标、内容、结构和教学活动五大要素,其中一流课程是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。
据此,本体系创新“以中越两国优秀文化涵养师生的家国情怀,培塑中越社会主义命运共同体意识,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能力”的课程观。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讲好外语,讲好中越故事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“中越命运共同体”构想所需的综合素养和复合能力。课程内容涵盖越南语听说读写译能力、中越关系、国情、文化、历史、涉外法律、涉及越南语就业市场的复合能力,如:面向越南的国际中文教育、国际金融、贸易、数字经济、跨境电商和多媒体应用技术等。教学计划活动在国内外分学年(“2+1+1或2+0.5+1.5”)实施,融通师资力量,共建共享课程资源,大力实践全越语、中越(或越英)双语、多能课程教学。课程结构构建了相互支撑,相互渗透,层层递进的三大金课模块,分别是提质的外语核心素养课程、创新的综合素养课程、交叉融合的复合技能课程模块,如图1: